关于开展2022-2023学年第二学期教学专项比赛的通知
日期:2023-03-24  发布人:教务处  浏览量:0

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,培育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,提高教育教学质量,将我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与省、国家级大赛顺利对接,特开展2022-2023学年第二学期教案、微课、教学实施报告三项教学专项比赛活动。活动坚持“以赛促教、以赛促研,以赛促建、以赛促改”的总体思路,坚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深化“课程思政”建设;积极探索“岗课赛证”融合育人模式,创新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;持续深化教师、教材、教法“三教改革”,促进教师教学团队建设,推动示范性教学,促进“能说会做”的“双师型”教师成长。

一、参赛范围

1.全院45岁以下(含45岁)的教师(含处室兼课人员)必须全员参加。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参赛,必须经由系部或教学单位签字报送教务处审核。无故不参加比赛者,取消本年度教学质量考核“优秀”资格。

2.鼓励45岁以上教师积极参与,尤其各院系专业群主任、教学团队负责人、高级职称教师应主动带头示范引领。

、活动实施及注意事项

(一)领导小组   

组长:杜晓鸣 

副组长:赵存河、徐峰

成员:赵素华、各院系教学副主任

(二)比赛安排

1. 2022-2023学年第二学期教学专项比赛分教案、微课、教学实施报告三个赛项,分别在4月、5月、6月份进行。各教学单位完成初选后,按照参赛人员15%的比例推荐优秀作品参加学校决赛,具体进度见下表:

时间

赛项进程

责任单位

3月31日前

报送比赛方案至教务处

各院系及教学单位

4月14日前

报送附件1院系参赛作品汇总表

各院系及教学单位

4月28日前

完成教案专项初赛并报送推荐作品汇总表(教案)

各院系及教学单位

5月26日前

完成微课专项初赛并报送推荐作品汇总表(微课)

各院系及教学单位

6月26日前

完成微课专项初赛并报送推荐作品汇总表(微课)、比赛总结报告

各院系及教学单位

7月10日前

完成教案、微课、教学实施报告决赛

教务处

2.学校拟于7月份组织教案、微课、教学实施报告汇报的现场决赛,具体安排另行通知。

(三)注意事项

1.各院系、教学单位负责教案、微课、教学实施报告三项赛事的初赛,要坚持“以赛促教、以赛促研”,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能力,赛前有针对性地安排培训学习,赛中科学、严谨评审,赛后研讨、反思和总结。各院系所报送的比赛方案需明确具体评选组织安排和培训时间、地点、培训内容,并附各赛事的应参赛人员和实际参赛人员的名单(包含处室在本教学单位的兼课教师),比赛总结应着重分析比赛所反映的教师教学能力、课程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。

2.教务处统筹协调,对照各院系报送的实施方案,不定期到系部检查工作进度,加强各系培训和赛事的监督和指导。

比赛要求

重点考察教师针对某门课程中选取与处理部分教学内容、完成教学设计、实施课堂教学、达成评价目标、进行反思改进的能力。

1.教学内容。根据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要求,对接职业标准(规范)、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,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目标,拓展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,体现产业发展新趋势、新业态、新模式,体现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。结合专业特点,做好课程思政的系统设计,有机融入劳动精神、工匠精神、劳模精神等育人新要求,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。优化实践教学体系,实训教学内容应体现真实工作任务、项目及工作流程、过程等。

2.教学设计。依据学校实际使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,针对参赛教学内容,进行学情分析,确定教学目标,优化教学过程,并且能够因材施教,合理运用平台、技术、方法和资源等组织教学、进行考核与评价、持续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。专业(技能)课程鼓励按照工作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模块化课程,强化工学结合、理实一体,实施项目教学、案例教学、情景教学等以行动导向的教学。

3.教学实施。教学实施应注重实效性,突出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方法和策略,关注师生、生生的深度有效互动,收集教师教、学生学的行为信息,并根据反映出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。合理选用国家规划教材和优质精品教材,专业(技能)课程应积极引入典型生产案例,使用新型活页式、工作手册式教材及配套的信息化学习资源;实训教学应运用虚拟仿真、虚拟现实、增强现实、混合现实等信息技术手段,通过教师规范操作、有效示教,提高学生基于任务(项目)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
4.教学评价。深入贯彻落实《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》,改进结果评价,强化过程评价,探索增值评价,健全综合评价;鼓励依托线上平台和软件工具,运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,开展教与学行为分析。

5.教学反思。教学实施后应充分对教学理念、教学设计、教学实施、教学评价进行经验总结与反思不足,总结在课程思政、素养教育、重点突出、难点突破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,做到设计理念、教学实施与育人成效的有机统一。

四、参赛作品及材料

教师选取某门课程在一个学期中符合要求的教学任务作为参赛作品,完成教学设计,实施课堂教学。教学内容要符合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中的有关要求,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应突出思想性、注重基础性、体现职业性、反映时代性;专业(技能)课程教学内容应对接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规范。教材的选用和使用必须遵照《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》等文件规定和要求。

所有文档材料均要求规范、简明、完整、朴实,正文使用小四号字、单倍行距,禁用以装饰为目的的图片或照片,以PDF格式提交,每个文件大小不超过100M。

1.教案。参赛作品应为实际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(含思想政治理论课)、专业基础课程、专业核心课程或专业拓展课程中不少于6学时连续、完整的教学内容。各专业(类)顶岗实习标准中的实习项目工作任务也可参赛。

教师根据实际授课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,选取该课程在一个学期中符合规定的教学任务作为参赛作品(作品名称应为课程标准中具体、明确的模块、单元或任务),撰写实际使用的教案。教案应包括授课信息、任务目标、学情分析、活动安排、课后反思等教学基本要素,要求设计合理、重点突出、前后衔接、规范完整、详略得当,体现具体的教学内容、活动及安排(其内容占主要篇幅),能够有效指导教学活动的实施,课后对授课实效、存在不足、改进设想进行客观深入反思。原则上每份教案的教学内容不超过2学时,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可以不超过4学时。每件参赛作品的全部教案(无需附加其他内容)按序逐一标明序号,合并为一个文件提交。

2.微课。教师按照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(含实训、实习),录制1段10-15分钟课堂实录视频,各院系也可根据实际组织现场听课评选,但均应留存过程性材料以开展教研交流。视频或现场授课应完整、清晰地呈现参赛作品中内容相对独立完整、课程属性特质鲜明、反映教师教学风格的教学活动实况。

课堂实录视频须采用单机方式全程连续录制,不得使用明显脱离课堂教学实际、片面追求拍摄效果、费用昂贵的技术与环境,不允许另行剪辑及配音,不加片头片尾、字幕注解。采用MP4格式封装,每个文件大小不超过200M。每段视频文件以“教案序号+教学活动名称”分别命名。

3.教学实施报告。教师在完成教学设计和实施之后,撰写1份教学实施报告。报告应梳理总结参赛作品的教学整体设计、教学实施过程、学生学习效果、反思改进措施等方面情况,突出重点和特色,体现创新举措和具体成效,可用图表加以佐证。中文字符在5000字以内(文末注明正文“中文字符统计数”),插入的图表应有针对性、有效性,尺寸合适、清晰可见,一般不超过12张。

、奖励办法

1.单项奖。评审组依据材料和选手的现场表现确定比赛成绩,按照20%、30%、50%的比例评出教案、微课、教学实施报告各专项的一、二、三等奖作品。评选结果将作为本年度教学质量考核的重要依据。

2.根据赛前培训情况、比赛组织情况、参赛作品获奖情况等因素,评选优秀系部组织奖,纳入系部考核。

3.根据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要求中关于专业大类、课程等情况,遴选优秀作品参加2024年度河北省教师教学能力大赛,没有参加选拔赛的教师不予推荐参加省赛。如被推荐参加省赛的教师或团队,无故不可放弃省赛,否则近三年内不能参加校、省同类比赛。

其他未尽事宜,由教务处负责解释。

附件1:院系参赛作品汇总表

附件2:院系推荐作品汇总表

附件3:参考评分标准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宣化科技职业学院

  2023年3月24日



附件1:院系    赛项(教案/微课/教学实施报告)参赛作品汇总表

 XX 系(章)         系部大赛联系人      手机

序号

教师姓名

授课专业

课程名称

作品名称

(根据教学任务凝练)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附件2:院系    赛项(教案/微课/教学实施报告)作品汇总表

     XX 系(章)        系部大赛联系人         手机

教师姓名

授课专业

课程名称

作品名称

(根据教学任务凝练)

联系电话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附件3:参考评分标准

 宣化科技职业学院2022-2023学年第二学期教学专项比赛评分标准

 

一、公共基础课程

评价

指标

评价要素

目标

学情

20

1.符合新时代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要求,落实教育部颁布的公共

基础课程教学标准有关要求,紧扣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

学安排,夯实学生科学文化基础,着力培养学生人文素养、职业素

养、信息素养,培养学生工匠精神、科学精神、创新精神和终身学

习能力。

2.教学目标表述明确、相互关联,重点突出、可评可测。

3.客观分析学生知识基础、认知能力、学习特点、专业特性等,详

实反映学生整体情况与个体差异,准确预判教学难点。

 

内容

策略

20

1.思政课程按照“八个相统一”要求扎实推进创优建设;其他课程

注重落实课程思政要求,结合课程特点挖掘思政元素,有机融入课

程教学,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。

2.教学内容落实公共基础课程课标,突出思想性、科学性、基础性、

职业性和时代性,有效支撑教学目标的实现,内容选择科学严谨、

容量适度,安排合理、衔接有序、结构清晰,符合层次定位。

3.教材选用、使用符合《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》等文件规定和要

求,配套提供丰富、优质学习资源;教案完整、规范、简明、真实。

4.教学设计科学合理,教学过程系统优化,流程环节构思得当,技

术应用预想合理,方法手段设计恰当,评价考核科学有效。

 

实施

成效

30

1.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先进,遵循学生认知规律,反映日常教学实

际。

2.按照教学设计实施教学,关注重点、难点的解决,能够针对学习

反馈及时调整教学,突出学生中心,实行因材施教。

3.教学环境真实,满足教学需要,教学活动开展有序,教学互动深

入有效,教学气氛生动活泼,学生学有所得。

4.关注教与学行为数据采集,针对目标要求开展考核与评价。

5.创新教学方式方法,合理运用前沿信息技术、数字化教学资源、

设施设备改造传统教学,提升学习效果、提高教学与管理成效。

 

教学

素养

15

1.展现新时代职业院校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、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,

发挥教学团队协作优势;老中青传帮带效果显著。

2.教师课堂教学态度认真、严谨规范、表述清晰、亲和力强、仪态

自然。

3.教学研究深入,学术功底扎实,参赛资料客观记载、真实反映、

反思深刻;决赛现场展示聚焦主题、观点正确、思路清晰、逻辑严

谨、表达流畅

 

特色

创新

15

1.在落实立德树人、文化素养提升、课程思政建设等方面有行之有

效的做法,能够调动学生全面深度参与,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。

2.在落实国家教学标准、推进“三教”改革、运用信息技术等方面

有特色、有创新。

3.具有较大借鉴和推广价值。

 

 

二、
专业(技能)课程

 

评价

指标

评价要素

目标

学情

20

1.适应新时代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,符合教育部发布的专业教学标准、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、岗位实习标准等有关要求,涉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课程教学内容,还应对接有关职业技能等级标准。紧扣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,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和专业能力,培育学生职业道德、职业能力、信息素养、创新能力、工程思维,培养学生科学精神、工匠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。

2.教学目标表述明确、相互关联,重点突出、可评可测。

3.客观分析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基础、认知和实践能力、学习特点等,详实反映学生整体情况与个体差异,准确预判教学难点

 

内容

策略

20

1.结合课程特点、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,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,有机融入课程教学,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。

2.教学内容落实课程标准,对接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模式、新职业,促进书证融通,有效支撑教学目标的实现,内容选择科学严谨、容量适度,安排合理、衔接有序、结构清晰,符合层次定位;实习实训内容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匹配,强化核心技术技能训练。

3.教材选用符合《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》等文件规定和要求,配套提供丰富、优质学习资源,鼓励使用新型活页式、工作手册式教材;教案完整、规范、简明、真实。

4.教学设计合理,教学过程系统优化,流程环节构思得当,技术应用预想合理,方法手段设计恰当,评价考核科学有效,突出项目式、任务式、案例式、情境式等教学方式。

 

实施

成效

30

1.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先进,落实德技并修、工学结合,遵循职业教育规律、学生认知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,反映日常教学实际。

2.按照教学设计实施教学,关注技术技能教学重点、难点的解决,能够针对学习和实践反馈及时调整教学,突出学生中心,落实理实一体化, 强调知行合一,实行因材施教;针对不同生源特点,体现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。

3.教学环境真实,能够满足教学需要,教学活动安全有序,教学互动深入有效,教学气氛生动活泼,学生乐学、学会。

4.关注教与学行为数据采集,针对目标要求开展教学与实践的考核与评价。

5.创新教学方式方法,合理运用前沿信息技术、数字化资源、设施设备改造传统教学与实习实训,提升学习效果,提高教学与管理效能。

 

教学

素养

15

1. 展现新时代职业院校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、教学能力、实践能力信息素养,发挥教学团队协作优势;老中青传帮带效果显著。

2.课堂教学态度认真、严谨规范、表述清晰、亲和力强、仪态自然。

3.实训教学讲解和操作配合恰当,规范娴熟、示范有效,符合职业岗位要求,展现良好“双师”素养。

4.教学研究深入,学术功底扎实,参赛资料客观记载、真实反映、反思深刻;决赛现场展示聚焦主题、观点正确、思路清晰、逻辑严谨、表达流畅。

特色

创新

15

1.在落实立德树人、德技并修,课程思政,工学结合、知行合一等方面有行之有效的做法,能够调动学生全面深度参与,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,促进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的明显提升。

2.在落实国家教学标准、推进“三教”改革、运用信息技术等方面有特色、有创新。

3.具有较大借鉴和推广价值。


收藏本页